海洋科普研学培训课程

学习人数:1963

5.0分

课时总数:22课时

开课班次

开课时间:2023-08-21结课时间:2023-09-11
收藏 (12)

免费

  • 课程简介
  • 课程目录
  • 课程评论
  • 结业证书
课程简介

海洋科学是地球科学领域中的8个主要学科之一,是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基础科学。海洋科学分支学科庞大,包括物理海洋学、海洋气象学、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地质海洋学、渔业海洋学、河口生态学、珊瑚礁生态学等,同时还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的渗透交叉。

海洋科普研学培训课程依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齐备的海洋学科设置、雄厚的科学研究实力、丰富的科普教育资源和科普研学经验,将海洋科学通过视、听、触、嗅等多种方式的感观与感受,对海洋进行全方位系统性的认知。课程基于物理海洋、海洋地质、海洋生态、海洋生物、海洋化学五大学科开发海洋研学探究案例,每堂课程包括教学目标、专家讲解、调查研究、拓展应用等部分,共分20讲。通过课程,受众可以较为全面地学习海洋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提升动手实践和科学探究能力,全面提升海洋科学素养。

欢迎加入慕课学习交流QQ群:160238946

微信图片_20230821103507.png


讲师简介
  • 李新正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长期从事海洋生物学、生物多样性、动物学、底栖生物生态学、深海生物多样性研究和生态环境调查工作,是第一位乘“蛟龙”号载人深潜器下潜3500米级深海的科学家,也是第一位既乘坐过“蛟龙”号,也乘坐过“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器的海洋生物学者。 现任全球海洋生物普查计划(CoML)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动物学会常务理事兼甲壳动物学分会理事长、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理事兼底栖生物学分会副理事长等。中国科协全国海洋生物学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参与中央电视台《跟着书本去旅行》(海洋生物系列)、《科学动物园》等节目录制,先后荣获全国优秀科普工作者、“典赞•2020科普中国”年度基层科普人物、中科院科普工作先进个人等。出版《水族馆的生物》《中国常见海洋生物原色图谱——节肢动物》《跟着蛟龙去探海》(丛书)等科普著作。
  • 宋书群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海洋浮游植物生态学,关注人类活动影响下河口、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群落和种群对环境的响应与反馈,研究富营养化、冲淡水、上升流和核电厂温排水对长江口和山东近海浮游植物群集和关键种群的影响。先后主持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联合项目子任务,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部等资助的多个科研项目,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
  • 孙超岷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深海微生物的资源发掘和利用研究。围绕海洋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这一重大需求,坚持应用为导向,发掘了多个在生物医药和环境保护等领域有良好应用潜力的活性物质,有力提升了海洋微生物在重大疾病防治和新兴污染物去除领域的应用潜能。尤其是近期取得的有关海洋微生物介导的塑料降解的科研成果,在国内国际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发现的相应菌株和酶种有望实现塑料降解的工业级应用,进而有效减缓日益严重的“白色污染”,为我国塑料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经济、环保、可行的技术支撑。主持中国科学院先导A专项课题、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等多个重点项目,在PNAS、ISME J、mBio等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获得山东省杰青、青岛市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
  • 张鑫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深海原位探测技术研发与科学应用研究工作,作为第一完成人研制了世界首台高温热液流体拉曼光谱原位探测系统。在南海发现裸露在海底的“可燃冰”,在深海热液区发现自然状态下存在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现深海沉积物中甲烷的浓度被低估约20倍,被《自然》和《科学》杂志评述。9次担任重大科考航次首席科学家,下潜深海ROV潜器100余次。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中科院A类先导专项子课题等多项国家级项目。获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曾呈奎海洋科技奖、侯德封岩石地球化学青年科学家奖、山东青年五四奖章、中科院科普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作为嘉宾参与中央电视台《走近科学》《加油!向未来》《深海实验室》等节目录制,受邀为“CC讲坛”、中科馆大讲堂等作科普报告。
  • 徐志强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海洋浮游动物生态学,主要从事北冰洋浮游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以及近海海湾浮游动物长期监测。自2012年开始,先后6次参加中国的南北极科学考察,荣获“中国北极优秀科学考察队员”和“中国南极优秀科学考察队员”称号。在我国北极科学考察起步较晚的情况下,建立了相关的物种图集和数据集,并针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年际变化、优势种的生活史策略和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模式提出了新的观点和证据,研究成果填补并夯实了我国北极浮游动物研究的基础,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浮游动物长期变化和生态系统变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周慧

    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西太平洋海洋环流观测与动力学及其气候效应研究。主持或作为骨干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及科技部重大研究计划等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三次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西太平洋开放共享航次首席科学家,目前担任CLIVAR框架下西北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试验(NPOCE)国际计划办公室执行主任。曾作为科学嘉宾参与央视《开讲啦》、《格致论道》等节目录制。
  • 张国良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海底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目前任职国际大洋发现计划科学评估组评审专家,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项目等20余项,在Nature Geoscience、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G-cubed等国际地学顶级或主流期刊上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50余篇,关于南海扩张期岩浆活动研究成果入选“中国十大海洋科技进展”。
  • 吴宁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海洋生物药用活性物质发现、作用机理研究。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省市级项目8项,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本领域主流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20余篇, 授权发明专利8项。 担任中国抗癌协会第七届抗癌药物专业委员会委员及科普专员,担任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chemistry、Oncogene、Cell Cycle、pLoS One等国际期刊审稿人。曾作为科学嘉宾参与《格致论道》等科普节目录制。
  • 郇聘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事海洋软体动物发育机制与遗传改良研究,在贝壳发育等软体动物早期发育事件的机制研究方面取得多项进展,建立了适用海洋软体动物的基因编辑技术。主持和参与十余项国家级研究项目,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2021年获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张福绥贝类学奖“青年创新奖”。
  • 张清春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有害藻华分子生态学研究。利用和发展分子生物学技术和方法手段,研究我国近海藻华藻华物种多样性和种下遗传分化,研发藻种特异性分子检测和定量方法,揭示我国近海藻华发生、演替动态和生态效应等,为藻华发生机制的阐明和监测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课题等多项国家级项目。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论文40余篇。
  • 胡石建

    博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海洋环流与气候研究,曾多次担任深海科考航次首席科学家,在Nature、Science Advances等杂志发表50余篇论文,成果多次入选中国海洋与湖沼十大科技进展。荣获谢义炳青年气象科技奖、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海洋工程科技奖一等奖等奖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山东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科院青促会优秀会员、中科院创新交叉团队等项目。现任国际CLIVAR计划热带太平洋年代际变化工作组成员、中科院青促会地球科学分会副会长及多个国内外学术期刊编委。
  • 冯兴如

    博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海洋动力灾害数值模拟和评估(风暴潮、海浪和海啸)以及中小尺度海气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多项科研任务,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基于耦合器技术发展了三角形网格的风暴潮和海浪耦合漫堤模式,评估了山东近岸的海啸危险性程度,针对浙江和福建海域建立了高分辨率的风暴潮-海浪-天文潮耦合数值模式,为我国多个海域海上风电场建设进行了前期观测和相关工程设计参数计算,荣获“中国电力科学技术进步奖”(省部级)和“中国国电集团科学技术进步奖”。
  • 王永强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海藻分类学研究、海洋生物调查及标本管理及数字化工作。参加了多地区、多海域的海洋调查,采集足迹遍布中国沿岸、近海,以及南沙群岛、西沙群岛、南海冷泉区以及西太马努斯热液区等,先后四次参加我国南、北极科学考察,共采集近万号海洋生物标本,在海洋生物标本采集、制作、保藏、数字化等方面具有丰富实践经验。近十几年来通过线下、线上等方式为各地中小学、夏令营等学生进行有关海洋生物的科普讲座近百场,将枯燥的、静止的标本变为鲜活的知识,让同学们在与标本近距离接触过程中,了解、认识、熟悉海洋生物。
  • 郑萌

    博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中日海洋腐蚀防护共同研究中心技术负责人,日本腐食防食学会会员,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海洋腐蚀分会副秘书长,“蔚蓝海岸”科普团队负责人。主要从事轻金属的表面处理与腐蚀防护基础研究工作,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及面上项目、“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海洋工程关键部位防腐技术及示范”、国家海洋局海洋公益性科研专项“环境友好型海洋防腐蚀和防附着新技术开发和产品化”等项目,在腐蚀领域期刊Corrosion Science等发表第一作者SCI论文5篇,获批该领域专利2件,多次赴国外进行研修和学术交流。
  • 许飞

    博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海洋贝类遗传育种及进化发育生物学研究,在牡蛎基因组、贝类激素系统进化、附着变态调控机制等方面取得原创性成果。主持或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重点部署项目等十余项,发表SCI论文30余篇,参编及编著书籍3部,申请或授权发明专利9项,获省部级奖励2项。担任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理事兼副秘书长及山东动物学会常务理事。
  • 王金霞

    博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海藻生物技术及水产养殖方面的研究,包括大型海藻育苗、海洋动物养殖饵料的提供、藻类活性物质生产以及藻类对环境的改善等。如蜈蚣藻等红藻的无性系人工育苗养殖技术、通过构建“工程藻”对养殖尾水的无害化处理技术已达产业化应用水平。主持完成多项国家自然基金课题、天津市滨海新区科技小巨人成长助推项目、南通市科技计划项目、企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获海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参与编写专著1部。作为第一发明人申请发明专利9项,已授权5项。
  • 孙晓霞

    博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胶州湾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中国科学院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主要从事海洋生态学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海洋生态系统长期观测与演变、海洋生态灾害与生态安全、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估等。主持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等二十余项,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4部,获省部级奖项5项。兼任国际海洋研究委员会(SCOR)提名委员会委员、能力建设委员会委员,国际生物海洋学会(IABO)执行委员,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生态学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海洋学研究委员会(SCOR)委员、中国生态学会可持续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 袁涌铨

    博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国际有害藻华研究联合会(ISSHA)会员、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海洋观测分会理事。主要从事生态灾害潜在风险评估相关技术开发与治理技术的示范推广,助力中国赤潮治理技术走出国门,在美国、秘鲁、智利等国开展应用。承担国家、省部级和地方项目7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项,受邀参加国际会议并做学术报告10余次。与央视、腾讯、中国国家地理等大型企事业单位合作,围绕生态灾害及其防治,共同制作了《走近科学》等节目;作为科普专家参与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问海讲堂”等多个公益科普节目,具有丰富的科普宣传工作经验。
  • 徐奎栋

    博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海洋生物分类与系统演化实验室主任,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底栖生物学分会理事长。主要从事海洋生物分类与多样性研究。近年来主要开展深海生物多样性研究,作为航次首席科学家组织实施了6次西太平洋海山多学科综合科考,较系统地开展了海山生物多样性研究,获得系列新发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科院先导专项课题等重要项目多项。现为UNESCO-IOC国际海洋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OBIS)执委、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 008/SC 13/WG 04委员、WoRMS编委及中国节点负责人。担任国际原生生物学会期刊Journal of Eukaryotic Microbiology副主编、欧洲原生生物学会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Protistology编委、《海洋与湖沼》副主编、《生物多样性》编委等。
好评度 100%
写评论
给课程打分

课程学习证书

本课程学习完毕后,您可获得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官方承认的结业证书!

慕课电子证书

慕课纸质证书

如何获得证书

本课程获得资格证书

  • 期中考试分数达到 60分
  • 结业考试分数达到 60分

符合结业条件,可以获得本课程的结业证书,电子版结业证书 会发到您的个人中心—我的证书—直接下载即可。

获得电子证书后可进行申请纸质证书,申请成功后,我们会将纸质证书邮寄给您。

中国科教工作者协会会员福利

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个人会员(有效期内)每年可以免费获得一次纸质证书,超过一次,证书费用半价(50元/张)。

课程提供机构: 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